一、電梯事故的“癥狀
長期以來,有關電梯事故常常被媒體曝光,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近年來我國電梯事故頻發,2006年全國共發生電梯嚴重以上事故39起,死亡31人。 2007年3月12日,大連市最高建筑世貿大廈電梯發生事故,19人受傷。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曾經遭受過電梯事故傷害的人在下次乘座電梯時會有顧慮和后怕,再加上電梯事故時而不時的出現,人們在享受電梯提供的便利時,也在提心吊膽的畏懼著。本網記者沿著傳統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首先找出電梯事故原因何在?經記者了解,大致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電梯本身質量問題,大多正在運行的電梯沒有國家質檢認證標志(沒有年檢證)。 2、電梯“超齡服役”,高層電梯也應有使用期限,到期就應報廢。 3、物業部門管理不夠,沒有執行電梯管理法規,缺少對電梯進行定期的檢查和維護保養。4、物業電梯維修人員或廠家的維修人員專業知識不專,工作經驗積累較少,只能對簡單的電路問題進行維修。 5、無證單位或個人非法承接電梯維修保養業務,很難真正為電梯安全把關。
二、電梯事故誰之責
從以上指出的電梯事故原因中,我們不難看出,電梯事故責任承擔方更多的應在于電梯生產廠家和樓房物業管理部門及電梯維保公司。按照國家《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規定,電梯每年需安檢一次,每半月至少要進行1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但不少物業管理者對電梯的安全保護裝置是否完好和有效漠不關心,認為只要電梯能運行就行,致使電梯長期缺乏保養而帶病運行。一些小區的物業管理部門貪圖眼前之利,或者不愿意為電梯維?;ㄥX,或者在維保上以省錢為原則,請社會上一些報價便宜的雜牌或根本不具資質的電梯維修公司負責維保。
無證單位或個人非法承接電梯維修保養業務,不僅不能及時消除電梯運行安全隱患,甚至釀成新的人為隱患,電梯是屬于國家特種設備,其維修保養,必須是取得資格的單位和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才行;少數電梯維保公司惡性競爭,維保時偷工減料等,造成相應隱患。超年限使用、超負荷運行和應急救援體系不到位。這些安全隱患常導致電梯事故頻頻發生,且電梯事故發生后,廂救援報警通訊安全裝置不齊全或無效,以至于被困人員不能有效呼救而長時間被困電梯內;部分維保單位或維修保養人員不是執行“安全為主,預檢預修,計劃保養”的原則,而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是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性維修,而是待出現故障停梯后,才進行搶修,既誤時又誤事,部分維保單位或維修保養人員,甚至是敷衍了事,置電梯安全于不顧。
電梯事故對于物業管理部門來說他們也有“尷尬”的地方,一些物業人員反映說“電梯安裝是開發商選擇的,物業只負責維護和管理,但是很多電梯問題的關鍵都是本身的質量問題,物業也沒有辦法左右。” 這種說法雖不盡然客觀,但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電梯生產廠家在電梯事故事件中推脫不掉的責任。為此,本網記者采訪了《中國公共安全》雜志社所在寫字樓的英龍大廈物業管理部門,他們也承認電梯在長時間運行的情況下,或多或少都存在部分電梯安全問題。當記者采訪時提到,針對電梯安全事故主要原因在那里時,同樣地,物業部門的負責人表示,主要還是國產電梯相比較于進口產品在質量保證上稍遜一籌。所以,只有依靠正規的電梯維保公司的維保人員長期、反復地檢查電梯的安全性問題和每年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質量抽查,才能緩解電梯事故發生時,把危害程度盡可能地降低到最小。他們告訴記者,現在國內的電梯基本都裝有用于防范安全于未然的監控與對講設備,在電梯死機或者電梯安全故障發生的情況下,通過安防產品,能極方便和迅速讓物業管理部門掌握事故情況和事故地點,及時通知電梯維保人員進行事故處理。